祁家庙镇郭家山村当地培育的党参种苗。
(相关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典 文/图
“我这两亩半死不活的党参,终于被救活了!”
一个月来,渭源县祁家庙镇郭家山村村民边绘琴一遍遍发出这样的感叹。就在6月初,因为自己用药不当,2.6亩党参发生药害,停止了生长。这些党参一旦死亡边绘琴将面临近5万元的经济损失。
就在边绘琴心急如焚之时,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员郑果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说:“我觉得你之前用药浓度可能有点大,造成发黄,甚至干死的状况。” 当天,郑果来到田里诊察,随后给出救治方案:喷洒两次中国林科院的氨基酸水溶肥。
15天后,奇迹出现了,已经干枯的党参重新发出了新芽和毛根,之前药害的植株全部起死回生。近日,记者来到这里,眼前已然郁郁葱葱。
拯救边绘琴的党参,是省农科院配合渭源县委县政府做好当地有机中药材基地建设工作的其中一角,同时也是典型案例,这种“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切实减少了党参病虫害的发生,预计优质党参干药亩产达400斤以上。
郑果和团队专家在当地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与北京同仁堂、渭源县药材办完成了渭源县有机中药材生产标准和规范,并开展了相关培训。“我们另外积极主动联系了中国远大集团的3家药企,对渭源药园基地进行了考察,有望共建基地,这将进一步完善渭源县中药材产供销产业链。”他说。
种植质量与规模并重,这是近年来渭源县抢抓建设国家级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历史机遇的体现,从“高毒高残留”到“绿色种植”再到“生态有机”, “中国党参之乡”正在一步一步发扬光大,做大做强。
强治荣是渭源县中药种植大户,近八年来一直维护着27亩药田,每年春分时节种下,霜降过后开收,“去年收入有10万,今年苗价变高,计划自己育苗降低成本。今年种了17亩药材,4亩有订单保障,预计收入能有20万元。” 强治荣说。像他这样的种植大户村里至少有六七家,通过专家团队的指导,提高了药材成活率,收入也得到翻倍增长。
强治荣口中的“订单保障”正是定西市大力推广的 GAP 规范化种植,并实施中药材种植“百千万”工程,形成了以岷县当归、陇西黄茂、渭源党参为主的三个道地优势品种和通渭金银花为主的特色品种种植带,全市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到80%。
渭源县中药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陈鹏介绍说,为保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同时满足中药材倒茬需求,渭源县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全部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近年来,渭源县投资850万元实施党参、黄芪、当归三个“百千万”工程,同时与陇西丽珠参源药材有限公司签订党参GAP基地建设合作协议,在郭家山村核心示范区建设有机党参试验田50亩,而这50亩中药材都将高于市场价被收购。
“今年以来,渭源持续推行订单机制,严格把控耕、种、防、收四个环节,把牢中药材品质关。我们同时重视趁鲜切制方面的工作,基地所产中药材通过有机检测后,运营企业高于市场10%收购,基地所产中药材平均每吨可增加产值4000元,提高了种植农户收入。”陈鹏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