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最暖都不过冬日一碗汤。“冬天进补,开春打虎。”滋补正当时,喝碗养生汤。清代美食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无汤下饭,即美味盈前,亦有时食不下咽。冬日的汤,不仅给身体补充水分提供热量,更唤醒了我们儿时的记忆和对家的怀念。
作为一个喝汤大国,中国的汤羹,随着饮食文化和烹饪技艺的提升,发展至今已然百花齐放,并在不同的地区,或受地域文化影响,或因食材独特品优,或凭技艺传承创新,形成品类丰富的汤品,几乎全国各地都能找到“一碗”颇具本地代表的汤品。尤其在冬天,喝一碗暖汤,可以在白烟升腾中感受治愈人心的慰藉。
在中国,饮食不可无汤。南方人要是听见一句“喝汤啦”,就意味着开饭了。一勺汤便是饭前的一口鲜。而北方人要是开始喝汤,那便是已经吃完饭菜,放下筷子,喝口汤,溜溜缝儿。
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最暖都不过冬日一碗汤。“冬天进补,开春打虎。”滋补正当时,喝碗养生汤。
广东“万物皆可煲汤”
说到喝汤,人们肯定先想到广东的老火靓汤,但似乎又选不出一个代表,因为广东的汤锅里藏着一个菜市场。
广东的汤料五花八门,乌鸡、老鸭、茯苓、荷叶、椰子、霸王花……外地人看见都惊呆了:“广东是不是万物皆可煲汤?”
不止汤料应有尽有,做汤的时间也很讲究。老火慢煲三小时、慢炖四小时,就是所谓的“煲三炖四”。煲出的汤绵滑干浓,可口鲜美,基本一年四季都能喝到。而炖汤,则是最适合冬天的方法,相比煲汤的浓郁,炖汤靠蒸汽,汤更加清澈。
椰子炖乌鸡就是炖汤中的经典。用水果做汤料,椰子壳来装盛,而且每份汤料都是为食补而生。椰子大补,适合体寒的人,乌鸡甘平,补肝益肾。
来一碗永远不会重样的广东汤,尝着各种惊喜的汤料,就尝尽了对生活的所有体验和希望。
云南菌汤养胃又养心
总觉得冬天的汤里必须有大肉,不然便不叫滋补。可当你来到云南,会发现素汤也能养胃又养心。曾听过一句俏皮话: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这“一条腿”便是菌类,言下之意,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很高,在植物性食品中达到了顶峰。
一般的菌菇汤一定会有香菇、金针菇。有人说,熬汤不能没有竹荪,吃起来脆爽鲜嫩。若要让汤中多几分香,那便不能忘了羊肚菌。不愧是“草八珍”之一,不管煮什么,只要加上羊肚菌,就会生出鲜美奇香。看着菌菇们在锅中浮浮沉沉,便忍不住夹一筷子。汤汁被菌菇吸足,在口中迸射,温暖、满足又清爽。
江西“天下美味一罐收”
江西“天下美味一罐收”,瓦罐精妙之处就在于食材的鲜香都能被瓦罐锁住,而且在小小罐中,藏着丰富到极致的搭配。最畅销的瓦罐煨汤则是鸡蛋肉饼汤,还有香菇肉饼汤、桂圆排骨汤、萝卜排骨汤、海带排骨汤、冬瓜排骨汤……这些组合最常见,最朴实,无论你来自何处,喝上一口都觉得亲切。
瓦罐汤的名声起于南昌,多亏当地的水土。景德镇为南昌提供了上好的陶器,而瓦罐跟其他的器皿相比,它保温的时间最少要翻两倍。一个个小瓦罐放在大瓦罐里,在炭火中六面受热,慢煨七小时以上,于是所有的鲜美和精华都在汤里。
同时,瓦罐汤的核心在于汤。南昌周边多河湖,而且水质含硒等矿物质,所以口感偏甜,最适合煨汤。持久温暖,遵循自然,似乎是每份瓦罐汤的健康之道。
湖北藕汤“最思乡”
对湖北人而言,爱喝的汤里,一定有碗叫莲藕排骨汤。莲藕被李时珍称为“灵根”,味甘生津。而湖北莲藕闻名全国,这种藕又面又甜,粉嫩白净,不少人直接生吃。
其中,洪湖莲藕被誉为“水中之宝”,不仅莹白如玉,吃起来更是粉软。选几块略肥的排骨,炖在一起。文火煨上一个多小时,肉烂脱骨。白汤里有着淡淡绯红,煮熟的莲藕,性子由凉变温,祛燥清火。一口咬下去沙沙的,还连着丝。
藕养着人,人想着藕。一到冬天,离家的湖北人,便开始思念家乡的藕,开始期待过年的藕汤、藕夹和藕圆子……
河南“一杯山药进琼糜”
来到河南,很多人说一定不能错过胡辣汤。但在冬日时节,不如先尝尝河南的山药。因为在山药中,最出名的就是河南温县的铁棍山药。质地绵密、肉质细腻,水分少、口感干绵、甜香。多吃一点儿也不怕上火、滋补脾胃肾的功效显著。温县当地有句俗语:“山药秋冬补,开春能打虎。多喝山药汤,脸色红杠杠。”
诗人陆游活了80多岁,被称为长寿诗人。有人说,这也许跟他常吃山药有关系。“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十月山药就已成熟,一碗热腾腾的排骨山药汤暖身正好。只需稍炖一会儿,山药就变得绵密软糯,而且吸足了排骨香。秋冬时节,来一碗山药排骨汤,又满足又养生。
许多人相信不时不食,顺时养身。清代美食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无汤下饭,即美味盈前,亦有时食不下咽。冬日的汤,不仅给身体补充水分提供热量,更唤醒了我们儿时的记忆和对家的怀念。
■ 吴道
标签: